江蘇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起步于2004年,歷經多年持續發展,特別是“十三五”時期的加速推進,取得了明顯進展,形成了制度體系健全、基礎設施先進、應用服務廣泛、試點示范顯效的江蘇特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信用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范社會信用管理,確立了“依法依規、保護權益、審慎適度、清單管理”的法治要求。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改革發展要求,落實省委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相關要求,適應新時代全面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江蘇省社會信用條例》。
《江蘇省社會信用條例》歷經三審,歷時一年,于2021年7月29日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高票通過。條例系統構建了我省社會信用的基本規則,完善信用監管制度,充分發揮地方立法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引領、規范、保障作用,是我省規范社會信用的一部綜合性、基礎性地方性法規。條例的制定和實施,對于加強社會信用管理,規范社會信用服務,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保護信用主體合法權益,提高社會誠信水平,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國家出臺社會信用法提供了參考。
《江蘇省社會信用條例》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一是堅持全面系統思維。遵照國家明確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框架和方向,在此基礎上謀劃我省社會信用一攬子制度設計,并保持前瞻性,為今后社會信用的規范管理和體系建設留有空間。二是確立基礎地位作用。明晰社會信用基礎性法規的地位和作用,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域的基本規則,對信用狀況認定、信用信息管理、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措施等主要內容、重要內容作出全面規定。三是妥善處理法律關系。正確把握、妥善處理本條例與其他省法規設定社會信用條款之間的關系、本條例與設區的市的社會信用條例之間的關系以及設區的市社會信用條例與設區的市其他法規設定社會信用條款之間的關系。四是固化經驗解決問題。條例對我省多年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有成熟經驗進行了總結,固化上升為法律規范,對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規范,更好地引導、促進信用服務行業有序健康發展。五是突出保護合法權益。條例突出更好地保護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處理信用信息的合法合約要求,對信用主體異議處理、信用修復、投訴舉報以及責任追究等作出規范。六是堅持全過程民主。始終堅持開門立法,多次赴基層調研了解情況,廣泛征求各地各部門、基層立法聯系點、信用服務機構、企業及人大代表、專家學者等各方面意見。常委會負責同志召開專家論證會,邀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以及北京大學等高校的相關專家,對11個方面重點問題進行研究論證,全方位聽取意見,凝聚最大共識。
《江蘇省社會信用條例》共九章七十三條,主要規范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信用狀況認定、信用信息管理、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信用服務行業發展、信用主體權益保護等內容,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突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條例明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應當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遵循政府推動、社會共建、依法依規、保護權益、公正公開、獎懲結合的原則。強調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重點領域誠信建設,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依法履職、誠信施政,增強決策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發揮示范表率作用;市場主體應當增強法治意識、契約精神,遵守法律、法規、行業規約,誠信履約、公平競爭;社會成員應當遵循誠信原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遵守法律、法規,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司法機關應當依法履行職能,嚴格公正司法,推進司法公開,提高司法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維護公平正義,增強司法公信力。圍繞推動長三角區域信用一體化建設,條例還規定,在重點領域和政務服務活動中開展跨行政區域信用管理、信用服務的合作,推進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監管聯動。
——嚴格規范信用狀況認定。信用狀況認定是開展信用管理的關鍵環節,事關信用主體的切身利益。條例對信用狀況認定作了整體性制度設計。一是規范守法誠信信用信息記錄,規定將表彰、獎勵及獲得榮譽稱號等能夠反映其守法誠信狀態的信息,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記入信用記錄。二是嚴格把握失信行為認定。強調應當根據合法、客觀、審慎、關聯的原則,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文件的規定,對照公共信用信息目錄,對信用主體行為是否屬于失信行為進行認定,并對認定標準的制定權限、依據和程序作出明確規定,以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失信行為認定標準不統一、不規范的突出問題。三是實行嚴格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制度。對地方性法規規定的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制度的領域、范圍、適用等作了限制性規定,對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的認定標準作出規定,并明確地方性法規規定嚴重失信主體名單制度,應當同時規定名單認定標準。四是規范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和行業信用評價。規定社會信用綜合管理部門、行業領域信用管理部門可以對市場主體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和行業信用評價,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和行業信用評價的結果,作為實施分級分類監管的依據。
——規范信用信息管理。規范信用信息管理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條例明確,公共信用信息實行目錄制管理,可以依據本省、本市地方性法規的規定,編制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補充目錄,并對補充目錄的失信信息范圍作出限制。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應當按照公共信用信息目錄,及時、準確、全面地提供信息。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機構通過依法公開、政務共享、依職權查詢、實名認證查詢、授權查詢等方式披露公共信用信息。條例還規定,市場信用信息的采集,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行業領域信用管理部門、公共信用信息工作機構和市場信用信息采集單位應當加強信用信息系統安全防護和管理,實行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保障信用信息存儲安全。
——豐富守信激勵措施。條例明確,對信用狀況良好的信用主體,國家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可以在權限范圍內給予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便利、日常監督管理和專項檢查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減少檢查頻次等激勵措施。為規范守信激勵措施的實施,規定“實施守信激勵應當遵循合法、公開、公平原則”,并鼓勵對守信激勵措施實行清單制管理。
——從嚴限制失信懲戒。條例對失信懲戒作了周密的制度設計:一是明確失信懲戒按照失信懲戒措施清單執行。省、設區的市社會信用綜合管理部門會同行業領域信用管理部門,可以依據本省、本市地方性法規的規定,編制適用于本省、本市的地方失信懲戒措施補充清單,列明懲戒的具體事項、實施對象、實施手段、實施主體、實施依據等內容。二是對補充清單確定的懲戒措施范圍作出規定。包括限制享受便利措施、列為重點監管對象、降低信用等次、撤銷相關榮譽等八大類措施及兜底條款。這些懲戒措施有的涉及信用主體權益和義務的減損,而有的則屬于行政管理措施的內容。三是明確實施失信懲戒應當遵循合法、公平、關聯、比例原則,以法律、法規、國家有關文件的規定和失信懲戒措施清單為依據。四是明確規定禁止在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文件的規定外增設失信懲戒措施或者加重懲戒。
——促進信用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為培育、發展現代信用服務業,條例規定,政府應當引導市場主體將信用作為市場資源配置要素,擴大信用交易規模,發展信用經濟,建立適應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普惠金融發展的信用管理機制,推動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場信用信息在商務、金融、民生等領域融合應用。鼓勵和支持信用服務機構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用產品,拓展信用應用服務領域,提供多樣化、定制化的信用產品和服務。為規范信用服務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條例規定,使用、加工信用信息,提供信用產品,應當遵循合法、客觀、公正和審慎的原則,符合國家和省有關信用服務行業規范,不得對信用主體信用狀況作出虛假評價;相關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信用服務機構出具信用報告的規范管理,推動信用報告異地互認、跨行業互認。
——加強信用主體的權益保護。信用主體的權益保護,貫穿于信息采集、歸集、披露和使用的全過程。為此,條例作了專門規定:一是建立健全異議處理、信用修復、投訴舉報、責任追究等信用主體合法權益保護制度。二是明確處理信用信息的合法合約要求,規定“處理信用信息,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以及與信用主體的約定”,列舉了五類禁止性行為,并對采集自然人信用信息提出要求。三是明確信用主體有權知曉其信用信息的采集、歸集、共享及其相關使用、評價等情況,有權知曉自身信用報告載明的信息來源和變動理由,要求有關部門和單位采取提供查詢服務等措施保障信用主體的知情權。四是規范信用異議處理,對公共信用信息、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和行業信用評價、市場信用信息的異議處理作出規定。五是完善信用修復規定,要求省有關國家機關制定本行業、本領域失信行為信用修復具體辦法,并向社會公布。六是防范失信信息超時限使用,失信信息因公示期限屆滿、信用修復等原因停止公示的,采集、使用該信用信息的信用服務機構等單位應當停止使用,并及時在其對外提供服務的平臺上撤除該失信信息。七是明確訴訟復議救濟渠道,信用主體認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活動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有關單位在信用信息處理過程中造成信用主體合法權益損害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上一篇:關于《公共航空運輸旅客服務管理規定》的政策解讀 2021-10-21
下一篇:解讀|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就《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 2021-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