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了“五統一、一規范”,即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和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在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中明確了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建立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全面推廣信用承諾制度,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配置監管資源,依法依規編制出臺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將失信懲戒和懲治腐敗相結合。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加快推進社會信用立法。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可以充分發揮市場促進競爭、深化分工等優勢,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提高效率。同時,有助于更好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建設統一大市場推動新時期新型監管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優化營商環境”。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提出要積極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融合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促進供給體系的創新力提升,解決制約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高質量發展開啟了“要素驅動”提升至“創新驅動”,隨著人口、土地、資源供需形勢的變化,支持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已由生產要素高強度投入轉向提高生產效率。以技術進步為主體的全要素生產率,高質量發展,形成更加有效的要素環境配置,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支撐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發揮社會信用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作用。從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到信用管理是社會治理創新的基礎性工作,到現在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信用體系是供需有效銜接的重要保障,是優化資源配置和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從管理的創新、社會治理創新,到當前新發展階段經濟活動各方面,圍繞解決經濟社會運行的問題發揮作用,社會信用體系既能有支撐政府計劃配置方式,也可以有效支撐市場配置方式,從整體利益上協調經濟發展,也得以優化要素組合和有效的要素配置,實現供需的銜接。
推動社會信用促進內需體系動態提升。進一步落實《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推廣信用承諾和告知承諾制,依法依規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強化消費信用體系建設。打造誠信消費投資環境,運用信用手段釋放消費潛力,不斷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消費創造供給則是動態的,消費也可以刺激生產拉動經濟增長。首先信用激發消費方式、業態和模式的創新,從消費金融擴大到新興產業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信貸。其次是消費環境建設,以制度保證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建立以質量、價格、服務為核心的誠信體系。
樹立新型監管理念創新發展監管模式
信用監管的著力點和關鍵點。以加強信用監管為著力點,創新監管理念、監管制度和監管方式,建立健全貫穿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不斷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貫穿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銜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監管環節的新型監管機制,并提出了一系列信用監管手段。精準用好這些信用監管手段,是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實現信用分級分類監管的關鍵。
信用監管的特點和基本依據。分級分類監管是信用監管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根據企業信用狀況,采取差異化的監管措施。對信用好、風險較低的市場主體,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頻次,減少對正常生產經營的影響;而對違法失信、風險較高的市場主體提高抽查比例和頻次,依法依規實行嚴格監管,從而做到“讓守信者降成本,讓失信者付代價”。
信用評價是分級分類監管的基本依據。信用服務機構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技術的日新月異,使我們有條件并且很方便地對企業做出即時的、全覆蓋的信用評價,以支撐分級分類監管。我們已完成涉天然氣、涉煤炭、道路客運等重點領域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將評價結果推送至相關行業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商會以及金融機構,供其參考應用。同時將評價結果按區域通報至所有省區市,對受評企業實施分級分類監管。
信用監管的閉環管理。以企業、機構、個人為對象,通過信用信息歸家,建立信用檔案,實現信息共享,事前開展信用承諾和合同履約,適時開展信用評價和信用監管,對信用差的實施懲戒,信用良好的實施信用激勵,開展信易+工程。推廣應用信用預警、信用分析與報告,發展信用經濟,對應用情況形成相關案例,進行宣傳推廣,開展誠信萬里行。
信用監管的作用。一是防范信用風險。信用活動幾乎涉及每個人、每個企業,如果發生信用風險,就會導致社會信用鏈中斷,演化成全社會的信用風險,動搖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防范信用風險,是信用監管的一切政策和手段的出發點和歸宿。二是規范信用行為。市場主體出于利己的目的,往往會采取機會主義的手段,甚至惡意破壞信用關系,逃避信用責任,從而損害正常的信用秩序。信用監管機構通過信用監督、稽查和執法來控制、懲治各種失信主體,減少和消除各種失信行為。只有將信用行為納入一定的法律框架之下規范運作,才能保護市場主體的利益,確保良好、健康的信用秩序。三是健全信用制度。信用監管機構將成熟的、被普遍接受的信用觀念、信用關系、信用行為和信用產品等通過法律法規確定下來并付諸實施,形成穩定的制度安排,借以調整信用關系,改善信用環境,既是信用監管的手段,也是信用監管的目的。四是促進信用發展。信用監管為信用發展提供良好的信用法律環境、信用行為規則、信用文化理念和信用創新機制,確保信用規范有序發展;而信用發展又要求信用監管提高監管水平,改善監管手段,創新監管體制。信用監管與信用發展相輔相成。
信用監管的現實意義。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有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新型監管機制;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加強失信懲戒;構建新型監管機制,貫穿市場主體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監管機制;打造規范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監管體制作為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表現形式,本身就是營商環境的組成部分。信用監管是以信用為核心價值理念對管理對象的行為及信用狀況進行判斷并據此采取差別化措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城市信用應用場景的落地,讓市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信用帶來的便利,從而提升新老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配置監管資源
建立風險分擔和增信擔保機制。提高企業誠信經營意識,優化資源的配置,引導市場資源和政務資源向信用等級高的市場主體傾斜。“建鄴高新進園保3.0”系列金融產品通過政府平臺與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風險分擔機制、增信擔保機制及應急周轉機制,為企業匹配精準服務。2022年累計為216家企業、個體工商戶授信,授信金額10.73億元。
信用評價結果和風險信息同步推送。為構建良性信貸循環,評價結果和風險信息被同步推送至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該評價結果和風險信息將作為各監管部門加強監管的依據,同時與金融機構信用風控體系相輔相成,幫助提高融資企業信用篩查效率和質量。金融機構可根據風險等級對低風險企業進一步優化放貸流程;針對中風險企業將嚴格授信流程,限制授信額度;針對高風險企業,尤其是有失信記錄的企業,進一步加強金融系統風控評估,根據信貸風險程度考慮是否提前收回貸款并嚴格限制下一次授信。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信貸審核,針對個別高風險企業,建立常態化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重點企業以及相關經營活動的監管,對高風險企業嚴格限制信貸額度并加大違約懲戒措施。要樹立風險管理理念,通過信用賦能、數字賦能,聚焦分類結果在綜合監管中的運用,建設以“風險+信用”為基礎的場景化綜合監管模式,健全部門協同、綜合監管的高效監管機制,構建一體化綜合監管體系。
構建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監管長效機制
承諾從“他律”變成源頭“自律”。通過鼓勵市場主體自覺簽訂信用承諾書,上門指導企業加強內審、建立企業信用標準等多種舉措強化企業信用內核建設。構建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企業自律的多方共治長效監管格局,探索構建行業協會自治格局,形成“協會管理和同行互評”制度,延伸了基層監管觸角,提升了行業自律意識,該模式獲評國家市場監管領域社會共治優秀案例。
企業信用休眠狀態,創業者吃下“定心丸”。休眠期間企業發展按下“暫停鍵”,保護企業前期申報大量商標和專利,保留市場主體地位。監管部門將不對其進行住所檢查,不將其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但企業需配合違法線索核查,并開展企業年報。
人民至上,開展重點領域信用監管+聯合監管。對于群眾重點關注的食品安全領域,按照風險等級從低到高進行A、B、C、D四個動態等級的分級管理。對評級為C、D的較高風險對象加大監管頻次,對投訴舉報多、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有嚴重違法違規記錄等情況的企業釋放懲戒信號,突出信用震懾警醒作用,讓監管真正“長出牙齒”。通過聯合監管,努力實現“一次檢查、全面體檢”。探索向外賣平臺實行信用數據開放,讓消費者評價和政府信用評價在平臺同時公示,讓信用監管信息“飛入尋常百姓家”。
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引導企業信用再塑
推行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兩書同達”。行政機關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同時,向相關法人或非法人組織送達《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提醒函》,建立“兩書同達”的工作機制。在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同時,向相關法人或非法人組織送達《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提醒函》,主要包括:行政處罰決定向社會公示、信用修復渠道、信用修復公益性提醒、法律法規或國家有關文件規定的其他相關事項。有關部門要按照“誰處罰、誰提醒”原則,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在行政處罰時同步做好處罰信息信用修復提醒工作。
異地處罰信用修復便捷企業信用再塑。對在“信用中國”和地方信用門戶網站公示的本省企業在非企業注冊地(以下簡稱省內異地企業)受到省內各級行政機關行政處罰的企業信息。省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督促設區市和縣(區、市)級行業主管部門反饋行政處罰案件結案情況,蓋章并出具省內異地行政處罰案件辦理狀態反饋表。反饋表蓋章件將作為已履行行政處罰相關義務的證明材料,用于“信用中國”網站行政處罰信息信用修復申請。
延伸新型監管服務助推優化營商環境
延伸服務觸角,打通質量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全面整合市場監管系統質量要素資源,圍繞全市高新園區和重點產業鏈,創新建設“質量小站”,為中小微創新型企業提供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質量管理、知識產權、品牌培育一站式服務,讓企業問題上浮,專家資源下沉,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在企業較為集中、質量服務需求較大的高新園區進行科學布點,延伸服務觸角,打通質量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南京市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轉變政府職能、服務市場主體、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舉措,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深化“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信用監管正在日漸成為國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抓手。一是服務全市中心工作,以信用信息和信用大數據引導政策與市場資源投向,支持服務高質量發展。政務服務守信踐諾,優化營商環境;分級分類監管,創新社會治理;信用管理推進業態創新,發展信用經濟。二是提升部門業務績效,守信激勵、失信懲戒與信用修復,實現執法協同、提升管理效率、增強行政權威,支撐深化改革。
徹底打破部門權力壁壘、消除互為前置現象,加強各類變相審批事項、行政許可事項清理,推動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管理和運行,加快建設數據要素市場,消除數字“煙囪”、信息“壁壘”,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在經濟方面,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現代市場監管體制,實現嚴格剛性與高度彈性有機統一;在社會方面,建立數據共享基礎上的信用激勵與約束機制,使數據依法共享可用,創新應用場景有用。在治理方面,建立政務誠信基礎上的高效運作機制,實現政府守信踐諾和老百姓信任授權的有機統一。
從營商環境(DB)到宜商環境(BEE)。2022年2月4日,世界銀行發布了宜商環境評估體系的項目說明,引發全球關注。及時調整并跟進宜商環境指標體系,對于我國優化營商環境,增強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宜商環境不僅關注政府監管,而且關注公共服務,把企業的感受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把宜商環境中企業經營的便利性,政府監管與公共服務二大支柱結合實際效果作為落腳點。監管者既要嚴格執法,嚴格執法不僅強調處罰結果的嚴格,更強調執法者自身的嚴格約束,建立起有溫度、有活力、有底線的監管。(作者:劉凡華,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南京市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來源:中宏網
上一篇:門立群: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融資信用服務體系 2023-01-06
下一篇:羅光華:以信用“軟實力”推動廣州越秀“硬發展” 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