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2022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發布了題為《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的文章,文章指出,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建設完善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征信服務。
新形勢來了,新的一年來了,辭舊迎新,萬象更新,有很多的新思考和新期待。征信體系要更上一層樓,再啟新征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征信體系在其中發揮基礎性、支撐性作用。在此就建設高質量現代化征信體系的相關內容提出四點思考與展望。
一、開放包容,營造征信機構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高質量現代化征信體系需要有一定數量規模的、活躍的、高水平的、接地氣的征信機構;征信機構的創立、生存和發展需要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這樣才有利于征信機構依法平等進入并公平競爭。 經濟學原理認為,社會分工使專業的事情由最擅長的、專門的人來做。從整個市場調節和資源配置的角度看,機構間分工協作,最終帶來成本下降、效率提升的結果,其中分工協作是平等的、互利互惠的。當前在征信業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分工是政策調節和資源配置傾斜形成的,政府發揮著比較大的作用,其效果如何,關鍵要看成本是否下降、效率是否提升,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從企業征信機構情況看,一些老機構退出,令人痛心和沉思;一些新機構入場,其對信用的理解及專業化程度引人擔憂,整個行業競爭情況不明朗,但未來市場被分割似乎已露端倪。截至2022年2月末,全國共有26個省(市)的136家企業征信機構在人民銀行分支行完成備案。2020年以來,新增備案企業征信機構28家,其中75%為國資背景。具體來看,地方金控公司獨資或參股的有16家,事業單位獨資或參股的有3家,其他國有企業獨資或控股的有2家,民營企業獨資的有5家,外資獨資的有1家,港資控股的有1家。2020年以來,注銷企業征信備案的機構有15 家,其中14家為民營企業獨資,1家為港資控股。從成立時間分析,15家注銷企業征信備案的機構全部成立于2016年之前,其中2014至2015年成立的有7家,2014年之前成立的有8家,最早的成立時間可追溯至2000年。 從個人征信機構情況看,自《征信業管理條例》實施以來,發放的個人征信牌照只有2家。這里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個人征信領域的競爭和效率怎么解決? 一般來說,競爭是一種行為活動,適度競爭可以促進微觀個體奮發進取、提升效率,宏觀上的資源配置實現最佳。競爭是市場經濟下最重要的、基礎性的發展機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 與競爭相對的一般是壟斷。壟斷給壟斷者帶來的主要好處是,其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需求調節產品和服務的價格與數量。壟斷的形成,有很多種情況和種類,比較常見的壟斷是在經營中做大做強以后自然形成的,也有是靠監管部門給予的排他性資質或牌照形成的。經濟學理論與大量的社會實踐證明,壟斷會形成行業霸權、影響效率、滋生腐敗,其他機構為了經營被迫與持牌的壟斷機構合作,非平等性與無奈讓利是常見的。這會不會是征信業發展的一個隱患呢? 高質量現代化征信體系應該是開放包容的,使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不同業務類型的征信機構有競相發展、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在《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中指出,將構建多樣化征信市場、多維度征信產品、多渠道征信服務。期待這個政策設計能夠很好地落地實施,希望盡快進一步落實監管政策精神,建立公開、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建設適度競爭、有活力的征信業。建議有關部門可以考慮設立一個具體的評估指標,例如征信機構存續期,具體觀察值可根據需要分設多種,其中比較基礎的一種即可分解為最長存續期、最短存續期、平均存續期等。
二、融合共享,成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將健全統一的社會信用制度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戰略中,視其為市場四大基礎制度規則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要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將“社會信用”作為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是結合我國國情、基于我國實踐的理論與制度創新,是我國多年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果的凝煉與升華。征信體系應融入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當中,通過為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征信服務,逐漸成為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11月14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稿)》將“征信業發展與監管”作為專章納入。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主要包括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當前的主要建設內容是公共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構建新型信用監管機制、實施信用獎懲、開展誠信宣傳教育等。可以看出,這些內容主要是由政府推動并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毫無疑問,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近年來發展迅速,這與政府部門的努力和付出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同時,社會失信問題、社會信任程度及誠信水平仍不盡人意,社會信用的很多問題仍沒有實質性改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與征信體系建設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融合不到位有關,與金融征信和公共征信、市場征信沒有打通有關,與有為政府的作用和有效市場的作用沒有形成合力有關。 以商務誠信為例,目前已有很多個領域建立了市場主體信用檔案以及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失信懲戒機制,有為政府正積極發揮作用,努力提升社會治理水平。但是,一方面,在這些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中,很少有征信機構的參與,很少有能服務于社會治理的征信產品和服務的應用,來自于市場的約束、調節、服務機制缺失;另一方面,在國家相關信用監管制度設計中也并未將征信體系納入,使得信用監管的分級分類及信用風險識別很難落地實施,而且信用信息在政府部門、金融領域、商務市場之間是割裂的,存在失信不被征信記錄及受懲戒的僥幸空間。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這些領域的失信現象仍層出不窮,令人擔憂。 信用是由誠信度、合規度、踐約度三維構成的,其中任何一個維度的缺失都會導致失信或不信任,都可能引發信用風險。政府及職能部門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主要發力于行政管理事項的合規度方面,而在市場規則、行業規范、社會規范層面的合規信息的征集與評價方面涉及較少,在市場主體的誠信度和踐約度方面就涉及得更少了。這其中更應該發揮征信體系的作用,包括對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信用產品和服務的輸出等。 當然,要實現金融征信與公共征信和市場征信的信息共享、使征信體系與社會信用體系融合,首先要有能提供相應產品與服務的征信機構,其次是其產品與服務要能滿足市場各方的需求。當前的征信體系顯然是力不能及的。征信機構數量少、類型單一,產品與服務的同質化嚴重,供給與需求不匹配,無法實現信息融合共享。在當前以金融監管思維為主導的征信監管模式下,可能也比較難誕生相應的機構和服務。 未來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已明確提出,將進一步推動不同領域、不同平臺的個人和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應用,不同征信系統互聯互通,滿足經濟社會多層次多樣化的征信服務需求。希望并建議下一階段的征信體系建設可以采取分類監管、分類施策的模式,允許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大小不一、精專不同的征信同時發展,支持各類機構開展精細化、接地氣、碎片化的業務,滿足各領域信用體系建設的初級需求。高質量現代化征信體系應該是與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相融合的,是服務于經濟社會整體信用水平提升的,是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需求導向,以專業化服務助力經濟社會防范化解信用風險 2022年重慶“兩會”期間,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華森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游洪濤認為,“有時候企業與其他企業為了確保合作順利,不得不舟車勞頓去往當地進行反復考察、調研,就是為了確認對方是否誠信可靠”。游洪濤表示,如此反復考察來考察去,一來二去就提高了時間成本、人才成本,甚至是機會成本。“企業也希望能夠建立一套體系,既為企業‘減負’,也讓彼此能放心去展開合作。” 當前征信體系在降低金融信貸領域信任成本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尚未覆蓋到商務、社會、政務等其他領域。信用風險的存在是產生信任成本的重要原因。目前,市場信用風險的識別任務非常艱巨,涉及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涉及企業與企業間的商務活動、政府與企業間的公共資源配置活動以及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金融資源配置活動等。 信用風險在這些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對象之間所反映出來的特征與規律是不同的,涉及的法律、政策、慣例是不同的,對信用風險的識別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不同的信用風險識別的機構、不同的業務、不同的產品與服務。 物質生產部門的信用風險主要影響生產資料、倉儲與運輸、生產與銷售等生產性經營活動,帶來的損失可能體現在原材料采購、應收賬款回收、銷售貨款等資金問題上,也可能體現在所生產的有形的物質產品上。在物質生產部門范疇內討論信用風險因素,除了交易對手自身的信用意愿與能力以外,可能引發信用風險的因素非常多而且非常復雜,這些因素包括:國內外市場自然資源的價格波動,生產設備、科技進步的重大變動,國內外主要生產領域、主要生產國家的產量變動,某種重要生產資料的產地發生了重大的政治、軍事情況,等等。在非物質生產部門范疇內討論信用風險因素,可能就是另外一些問題,除了交易對手自身的信用意愿與能力以外,可能引發信用風險的因素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總體經濟狀況、社會環境、政策變動,等等。簡言之,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對信用風險的識別需求是不一樣的,對信用風險識別服務機構及其產品與服務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在金融部門與非金融部門討論信用風險可能就是另一番情況了。金融部門所考慮的信用風險主要是借款人能否按期足額償還貸款本息,是具體的一定額度的資金,不是貨物,不是有形產品。能引發借款人信用風險的主要因素可能與引起其財務實力和預期收入變動的內容有關,信用風險的核心問題是償還,償還多少、何時償還。 在公共部門與非公共部門討論信用風險可能區別更大。一般來說,公共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向社會提供公共品、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謀求增進公共利益。公共部門在行使職責的過程中最大的特點就是不以營利為根本目的,最典型如政府。政府在履行上述職責的時候,不僅不以營利為目的,而且很多時候不涉及償還,政府要考慮的是其是否誠實守信、將資源配置給對方是否公平合理、對方是不是遵守規則、能不能合理使用等,信用風險的核心問題就是誠信本身。 高質量現代化征信體系應該以需求為導向,要滿足各類主體對信用風險識別的多樣化需求,要解決不敢信任、不能獲得信任的問題,要能夠保障以信用為基礎配置資源的科學性和公平性,讓經濟社會運行的信任成本大幅降低。不同領域信用風險識別的核心、具體內容有很多差異,數據項與指標、信息源等都會有很多不同,信用風險識別服務機構非深耕而不可得、非精專而不可用,其產品與服務亦不可同質。 信用風險是經濟社會活動中的主要風險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基礎的風險。信用由誠信度、合規度、踐約度構成,這三個維度上均會產生信用風險,即主要表現為道德層面的失信風險、社會活動層面的違規風險和經濟活動層面的違約風險,并有可能進一步引發經濟社會領域其他風險,從而引發矛盾,形成經濟社會運行的不穩定因素。把信用風險的防范化解做好,將十分有助于各領域風險的防范和化解。 目前,各領域、各部門、各地方對防范化解信用風險都高度重視。例如,《杭州市社會信用條例》第二十七條要求,社會信用主管部門應當推動建立行業、領域、區域社會信用監測預警機制;社會信用主管部門、行業領域信用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監測結果開展治理,防范和化解社會信用風險和其他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這種制度設計具有創新性,符合當前的形勢和發展趨勢以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宜賓分院(長江經濟帶研究院)2022年研究課題《宜瀘沿江一體化發展研究》調研中發現,在地方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中防范與化解信用風險一直是一個共同的現實問題,也一直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重視,有共同的需求,在經濟發展中需要進行一體化的信用政策設計與落地實施。社會信用監測預警機制由政府推動建立,但需要專業化的征信體系來支撐該機制的運行,需要有好用的、有效的信用產品和服務,通過信用信息采集、整合加工、分析建模、動態評價等,對微觀主體與宏觀環境的信用風險進行監測預警,從而助力信用風險的防范和化解。 希望下一階段的征信體系能夠在金融風險的防范化解中發揮更大作用,同時能夠更多地在經濟社會各領域風險防范化解中發揮作用,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增添助力。這需要監管部門深化對信用的認識、優化監管思路,需要征信機構苦練內功、加快強化自身專業能力。
四、國際視野,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內外雙循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 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提出,積極參與信用領域國際治理,在信用領域穩步拓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為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一方面注重與國際先進制度對接,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們把中國的成功經驗制度化,通過對外輸出完善全球性制度體系。在信用領域,征信體系肩負著制度型開放的重任。社會信用體系的其他組成部分主要是我們結合中國國情探索出的,直接與國際對接可能比較困難,而征信體系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在國際上有著比較先進的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可實現國內的征信制度、規則與國際通行規則和先進標準接軌。同時,通過積極參與征信體系的交流合作,將我們成功的社會信用制度經驗對外輸出,打造誠信、公平、公正、透明的國際貿易與投資環境。 2022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做好跨周期調節進一步穩外貿的意見》,提出15條具體措施,努力保訂單、穩預期,促進外貿平穩發展。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服務貿易增速持續高于貨物貿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我國的服務貿易也在加速發展,服務貿易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和建設成為貿易強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涓教授在第五屆“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合作論壇的發言中指出,促進服務貿易發展對于高水平就業、貿易結構轉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和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這四個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與貨物貿易相比,服務貿易對于提供者信用的要求更高。 在征信體系服務國際貿易方面,監管部門已有政策設計,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在《建設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中明確提出,將推動跨境征信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征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為落實這個政策精神,期望并建議相關部門支持成立和發展主營國際業務的征信機構,一方面幫助我國市場主體在國際市場上受到更多的信任,同時幫助我們有效識別和防范來自國外的市場主體的信用風險;另一方面擴大征信服務的進出口,為我國服務貿易增長添磚加瓦,更好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
上一篇:林鈞躍:社會信用體系模式構建及其必要性 2023-02-16
下一篇:劉瑛、高正:信用法治背景下的知識產權失信行為規制 2023-03-02